本文來自全天候科技,閱讀更多請登陸www.www.hbbep.com或華爾街見聞APP。

作者| 姚心璐 編輯| 羅麗娟

如果隊列中所有人都向前邁進一步,原地不動的那一個,看起來就像是后退了一步。

這或許正是vivo所面臨的尷尬。

起初,小米率先開啟跨領域嘗試,提出“小米生態鏈”概念;隨后,華為宣布“全場景戰略”,在此期間,手機公司向IoT、多場景終端擴充業務線成為一種共識;2019年底,OPPO創始人陳明永強調“未來將不再有純粹的手機公司”。

至此,并稱為“華米OV”的四大頭部手機廠商中,vivo成為僅存的一家“純粹的手機公司。

vivo并非完全未涉足IoT領域,只是實際上,除了在2018年底宣布過相關規劃外,再無其他動作。而手機這項vivo重中之重的主營業務,也在經歷著某些尷尬。

經過技術創新的加持,2018年,vivo曾將在中國市場的出貨量市占率提升至近20%。不想,vivo這一崛起之勢并未得到延續,2019年,中國手機市場格局大變,在華為強勢增長下,vivo不僅未能持續進擊,而且與OPPO、小米等其他手機品牌一樣,呈現下滑趨勢。

對于這家依然堅守的“純手機公司”而言,vivo還有哪些籌碼?又有哪些優勢正在失去?

2019年初,“華米OV”四大廠商嚴陣以待。

對于這一年,所有人對中國手機市場的看法是,已經來到寡頭爭霸的時代。在前一年,美圖、錘子、金立等諸多小眾手機宣告死亡或式微,“其他”品類僅留下10%;對于長期以吞食小眾手機份額來獲取增長的巨頭而言,他們的下一步只能與其他巨頭相爭,情形勢必更加激烈。

vivo亮出的是品牌升級性的“科技牌”。1月,vivo一改慣常在三四線城市廣鋪“街邊店”的策略,宣布在上海、長沙、杭州等8個一、二線城市的8個“智慧旗艦店”開張,與街邊店不同,這些旗艦店均坐落于核心商圈的購物中心內。

兩個月后,門店升級計劃進一步展開,位于深圳的首家品牌概念體驗店開張,以帶有科技感的“vivo Lab”命名。體驗店一層以產品體驗為主,二層則為“互動體驗中心”,圍繞vivo手機的核心功能,店中設計了一個30分鐘的體驗“旅程”。

“vivo 街邊店”的圖片搜索結果

vivo深圳體驗店 圖源網絡

同一時期,vivo向媒體開放工廠參觀,既是將下游渠道的科技感向上游工廠延伸,也是為了新推出的線上子品牌iQOO造勢。

很難說這不是一步“好棋”,畢竟,iQOO以高性能、性價比為定位,無論是配置、定價都瞄準小米,而后者始終最為欠缺、被人詬病的,正是由于輕資產而缺乏上游供應鏈話語權導致的頻繁缺貨。iQOO秀出工廠實力,強調vivo已經具備年產上億部智能終端的制造能力,無疑直擊小米軟肋:你最為欠缺的產能實力,我有。

彼時的vivo,躊躇滿志。

那時,無論是vivo,還是競爭對手華為、OPPO和小米,可能都尚未料到,市場會發生此后那般的劇烈變化。

2018年底的一場意外,點燃了市場對華為手機的高度熱情。第二年5月,谷歌禁止華為使用安卓系統的消息傳出,這無疑向市場釋放了兩個信號:其一,因為主觀情感,市場對華為手機的熱情將持續,且快速增高;其二,由于華為將因此損失海外市場的大量份額,如果仍希望達成業績目標,只能在國內市場中獲得。

vivo的蓄勢與華為的志在必得,狹路相逢。

在vivo原本的策略中,在向一二線核心商圈邁進的同時,已經在準備減少那些位于三四線城市的街邊店。有渠道商介紹說,原本在他負責的區域內,OPPO和vivo都會給線下門店多種支持,包括提供宣傳物料、改換門頭,派駐導購員等等,但在2019年,兩家決定取消對每月銷量30臺手機以下門店的物料支持、撤走人員。

在海外市場被擠壓的華為,正調轉方向,將目標瞄準國內市場。前述經銷商回憶,僅自己區域內,華為線下的工作人員便從去年的3、4人擴展至20余人,同時華為增大給予渠道商的利潤空間,快速推進線下銷售。在部分地區,華為將銷售目標提高至原來的2、3倍,強制渠道商增加提貨量。

從線下商家的意愿來看,他們也更愿意把自己的招牌,從OV換成華為。“買華為的顧客多,很多都是上門直接點名要華為,而且華為給的利潤空間也不小,至少不比vivo、OPPO低。”一位商家表示。

一些被vivo和OPPO放棄的小門店,沒有了支持和約束,干脆主動將自己的門頭換成華為,以吸引顧客。“華為的支持沒有給到這種小門店,”一位華為榮耀的渠道商透露說,“甚至為了保證品牌定位,不讓他們換成華為的logo,這些小店都是自己偷偷換。”

華為被賣瘋了。

2018年,華為P20成為爆款,在開售后的147天銷量破千萬臺;2019年,華為P30達到千萬臺銷量僅用了85天,Mate 30系列則在60天內出售了700萬臺。

“其它品牌完全沒法和華為競爭,”一位其他手機廠商的員工感慨說,“消費者這種熱情是壓不住的,我們再怎么做宣傳都沒有用。”

延續到2019年第三季度,華為手機的出貨量已經飆升至42%,逼近vivo、OPPO和小米三家綜合的44.7%。

在此形勢下,vivo出貨量出現下滑。在2019年三季度,vivo出貨量占由前一年的21.8%下滑至18.3%,同比下滑18.9%。

在齊齊下滑的幾家廠商中,vivo的情況并不算太糟,畢竟,其降幅小于OPPO和小米,并守住了在中國市場中出貨量總排名第二的位置。

如果說有什么失落,大概是vivo剛好在蓄勢轉型、信心滿滿的這一年,遭遇了這種幾乎“不可抗”的市場環境轉變。

在此前的2018年,vivo剛剛經過了一場形象與技術變革,向高端市場發起沖擊。

過去,vivo和OPPO兩家公司瘋狂在線下鋪設渠道、尋找明星代言,終于在手機市場中撕開一條血路,躋身頭部公司之列。

2016年,中國手機市場出貨量整體僅增長了8.7%,vivo卻實現了96.8%的同比增幅,穩住了行業前四的地位。與此同時,彭于晏、周冬雨、鹿晗等流量明星組成了類似“戰隊”的規模,為vivo產品代言,鋪天蓋地的廣告出現在公交站、地鐵站、機場等各個線下人流密集場所。

但也正是在這樣的野蠻生長中,vivo給市場留下了“天上打廣告、地上鋪渠道”和“高價低配”的負面印象,與OPPO一起被人戲稱為“藍綠廠”,與高端形象相去甚遠。

“過去幾年,vivo高速增長卻疲于應付,整個體系支撐現有的規模,已暴露出種種問題。”2018年初,vivo創始人兼CEO沈煒在內部年會上表示,“要想健康長久地讓我們的事業基業長青,我們必須要迅速檢討修正改善,從而變得卓越。”

他并未對“種種問題”的內容進行詳細解讀,不過,在他強調的“必須要有超越在利潤之上的追求”中,已經隱含了vivo下一步的發展方向。

在這一年初,vivo搞了兩件“大事情”。

先是在1月的CES展會上,vivo首次展示了配置屏幕指紋傳感器、且能夠量產的vivo X20 Plus,成為行業中第一款屏幕指紋手機。

再隔一個月,2018 MWC展會上,vivo推出概念機APEX,這款從未真正在市場中銷售過的手機,卻在手機圈中引起高度關注:98%屏占比、屏幕自發聲、可升降攝像頭,指紋識別范圍從單點擴大至半屏。

每一項配置,都超越了當時的行業水平——作為對比,在那一年春天,華為的爆款旗艦P20系列還帶著實體Home按鍵,三星旗艦S9仍在使用背部指紋識別,小米則仿照著iPhone X,為數字系列的小米8搭配了寬大的劉海。

市場上出現新技術本身并不意外,意外的是,做出這款概念機的是一向被視為非技術流的vivo。一時間,行業對于vivo轉型“黑科技”的討論不絕于耳。

如果說概念機APEX只是秀肌肉,仍然具有能否量產的疑慮,在2018年6月,vivo一款量產旗艦機再次在手機圈中刷屏:全面屏NEX。除了半屏指紋識別,NEX照搬了概念機APEX的大部分技術,配置升降攝像頭,搭配高通驍龍845處理器,堪稱“真旗艦”。

在最近幾年中,由于屏下攝像頭技術尚未商用,各家手機廠商紛紛在尋找妥協性的設計,例如劉海屏、打孔屏、升降、滑蓋等均源于此。NEX開創的升降結構可以算得上押注正確——在此后一年中,滑蓋、雙屏設計紛紛被拋棄,小米、三星、一加品牌的多款手機均沿用了升降攝像頭設計。

NEX為vivo帶來的不僅是口碑,在IDC的統計中,2018年第二季度,vivo出貨量為1990萬臺,排名第三;而在NEX發售后的第三季度,vivo出貨量增大至2230萬,反超OPPO,首次在中國市場上躋身第二名。2018年底,vivo執行副總裁胡柏山宣布,單NEX的銷量已破兩百萬。

在NEX的營銷方案上,vivo也一改此前的“明星戰隊”方式,罕見地沒有邀請任何代言人,在線下鋪設的廣告圖中,僅有手機和“非凡一升 突破未來”的宣傳語。在部分宣傳圖中,NEX的屏幕上顯示著一名宇航員,象征著這款手機的科技感。

“vivo NEX 廣告”的圖片搜索結果

vivo NEX線下海報 圖源網絡

除了以科技感代替明星,NEX的另一大變化是定價。長期以來,vivo因將采用中端處理器的手機定價為3、4千元而備受詬病,這一定價比同類手機高出1000元左右;而采用高通驍龍845處理器版本的旗艦版NEX售價僅為4498元,在旗艦機中定價并不昂貴,加上全面屏等諸多亮點,NEX甚至被視為物超所值。

在2018年,vivo的每一個動作都在樹立自己的科技形象。年底時,vivo執行副總裁在采訪中強調,新一年的研發投入“邏輯上不會低于100億”。

Vivo的科技牌顯然頗有成效。

對于整個中國手機市場來說,2018年都是相當艱難的一年,在這一年結束時,整個手機市場出貨量同比下跌了10.5%,OPPO、小米、蘋果三家均成下跌態勢,“其他廠商”更是從前一年尚存的24%萎縮至12.5%。

在這樣的市場背景下,vivo與華為一起成為了2018年唯二兩家出貨量正增長的手機廠商,其中華為同比增幅為15.5%,vivo為10.8%。

然而,在2019年的市場變換中,vivo沒能繼續守住上漲態勢,無奈地和其他兩家廠商一起,成為了“被擠壓”的手機品牌。

當然,從vivo的角度看,在2019年這一年的發力,也并不如2018年突出。

在首代NEX一鳴驚人之后,后續兩款機型在市場中反應平平。一般來說,當某款手機成為爆款時,廠商會主動公布其銷量,但對于后續發布的NEX雙屏版和NEX 3 5G,迄今為止,官方尚未透露過任何銷售數據。尤其是當NEX 3 5G 版將起售價定為5698元時——比NEX起售價高約1200元,一些詬病vivo回歸“高價低配”的聲音開始出現。

經過手機市場數年的殘酷競爭,留下來的華米OV四大廠商,每一家都擁有自己的競爭護城河。同時,它們也在向其他廠商的護城河發起進攻。

vivo發展至今,從“步步高音樂手機”走到智能機,從達成千億營收到登上國產機亞軍的寶座,線下渠道是首要功臣。

在智能手機的起步時代,市場上有兩種主流銷售方式:一類是強調品牌形象,未對中國移動等運營商產生強烈依賴,如國外廠商蘋果、三星,也包括正在崛起的小米、魅族等。

另一類則是強烈依賴運營商,以生產定制機為主,雖然難以梳理品牌形象,但銷量有保障,加之運營商補貼,也有利潤空間,是一門“更好做的生意”。當時的四大廠商“中華酷聯”,便是這一模式的受益者。

vivo和OPPO則屬于前者,而且均以擅長廣鋪線下渠道、與代理商結盟的運營方式著稱。

早期,由于運營商渠道的強勢,OV的渠道優勢并不明顯。2015年,電信運營商宣布叫停對手機的補貼,此后,這一渠道的銷售力量江河日下,憑此崛起的四大頭部手機廠商“中華酷聯”逐漸沒落;正是在此時,OV和決心擺脫運營商的華為,開始崛起。

Vivo和OPPO一樣,從早年的步步高集團中延續了與渠道商互相持股、共進退的管理理念,并且在功能機轉向智能機的時刻,均以“不拋棄不放棄”的扶持方式,獲得了全國各地渠道商的高度信任。

憑借線下代理商的力量,2016年,vivo和OPPO一舉沖到市場排名前列,其中vivo從前一年的400億銷售收入躍升至近1000億元,躋身出貨量前三名。

Vivo掌門人沈煒和OPPO創始人陳明永、小天才創始人金志江三人,并稱為步步高集團創始人段永平的“三弟子”。沈煒與陳明永一樣,從段永平那里沿襲了“本分”的價值觀。

對于“本分”,段永平曾解釋說,這意味著“做對的事情,把事情做對”。

從OV的發展來看,兩家公司都對自己的發展路徑相對堅持,不易受市場環境影響。vivo高級副總裁倪旭東曾在采訪中表示,vivo習慣“低頭做自己的事情”,曾經,眾品牌奔向運營商渠道,vivo堅持自己鋪設,后來,小米崛起、線上渠道走紅,vivo仍然堅持線下渠道。

“vivo 街邊店”的圖片搜索結果

vivo廣鋪線下渠道 圖源網絡

日后,當線上渠道飽和、成本升高,品牌紛紛走向線下時,vivo和OPPO曾經的固執,變成了優勢,構成了兩者最具優勢的護城河。

然而很多時候,一家企業的長處也可能會變成軟肋。

與諸多習慣于緊隨市場趨勢的公司相比,vivo更傾向于我行我素。多年堅持打造音樂和拍照手機、堅持線下渠道、瘋狂明星營銷和猛打“科技牌”,vivo的幾個方向大多與市場主流相悖。

在過去的經歷中,OV也曾吃過“固執”的苦頭:當功能機向智能機轉型時,兩家均因為反應遲緩,導致出現功能機庫存過多的危機,一度瀕臨倒閉。

“我們要開始關門倒計時了,關門與否,看庫存消減和新產品的銷售情況,現在開始倒計時6個月。”2012年3月,沈煒召開全國省級代理商會議,向代理商們開誠布公。

在那次危機中,vivo通過與代理商的牢固關系轉危為安,加強了在業內的聲譽,反而成為一段美談。但無論如何,從那時起, vivo已經展現出一個特點:這家堅持“做自己認為對的事“的公司,在整個大環境轉變時,往往不會沖在最前端。

而在打造子品牌、IoT等行業趨勢方面,vivo同樣體現了這一特點。例如,直到2019年,vivo的線上子品牌iQOO才姍姍來遲;迄今為止,vivo未將IoT布局提至公司戰略層面——其他三家手機廠商均已宣布轉型。

商業運作并無絕對的對錯之分,關鍵在于對未來趨勢的判斷,vivo曾成于此,也曾敗于此。

站在當下,幾乎所有人都已看到智能手機市場發展的天花板,也同樣看到了IoT的廣闊前景。很難準確預測,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手機市場中,vivo略顯固執的特色究竟是優是劣。或許這將成為vivo的致命傷,也或許,這只是使vivo在一眾宣布轉型的競爭對手中,顯得有些尷尬。

另一方面,正如vivo在以iQOO攻擊小米的護城河一樣,華為也在向vivo擅長的線下渠道進攻。有消息透露說,由于華為的價格保護工作更加嚴謹,對于許多零售商來說,其單機利潤值已高于OV。而如今vivo向一二線核心商業圈的進攻,也非其原先擅長之處。

2019年手機市場的種種競爭現象顯示,許多企業的競爭壁壘都并非想象中的那樣堅不可摧。這同樣意味著,手機市場的格局,仍然可能發生變化。

目前,vivo尚未明確公布新一年的發展重點,“科技牌”的戰略是否會延續,面對各家對IoT的重視程度和布局,vivo是否會有所轉變,都尚未可知。

2020年的競爭即將開始,作為5G手機普及的第一年,今年的市場將會走向何方?所有關注這個行業的人,都在拭目以待。

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
市場有風險,投資需謹慎。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,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、財務狀況或需要。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、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。據此投資,責任自負。